你可能遇到过一些人,他们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理解他人的情绪。就算天崩地裂,这些人仍然淡定。他们也知道当老板喜怒无常或爱人心烦意乱时该说什么、该做什么。这也难怪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会在他1995年出版的畅销书《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中预言,情商是商业成功的下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可能比智商更为重要。毕竟,在温柔体贴的人和木讷呆板的人之中,你会更愿意与谁一起工作?与谁约会?
情商的传统基础建立在两个常识性的假设上。第一个假设是,我们可以准确地感知到他人的情绪。换句话说,人的面孔和身体被认为是能够传递快乐、悲伤、愤怒、害怕和其他情绪的,如果你观察得足够仔细,就可以像阅读纸上的文字一样阅读这些情绪。第二个假设是,情绪会不可避免地由外部世界的事件引发,而你可以学会用理性控制它们。这种绝对理性也正是西方文明最崇尚的。例如,在很多司法系统中,声称情绪劫持了理智的激情犯罪(crime of passion)和存在有理性计划的预谋犯罪(premeditated crime)之间有区别。同样的观念也存在于经济学中,几乎所有流行的投资者行为模型都将情绪和认知分离开。
这两个核心假设都非常有吸引力,并且与我们的日常经验相符。然而,在当下这个神经科学的时代,没有一个假设能够经得起科学检验。来自我的实验室和其他实验室的大量研究表明,仅是面孔和身体的话,并不能以任何一致的方式传达任何特定的情绪。此外,我们现在知道了大脑不存在分离的情绪和认知过程,因此其中一个过程是不能去控制另一个过程的。如果这些表述违背你的常识,我能够理解。但是我们的情感体验无论如何引人瞩目,都不能反映我们内部发生的生物学反应。我们对情商的传统理解和实践亟待调整。
让我们先假设你能够准确地感知到另一个人的情绪。从表面上看,这似乎足够合理。瞥一眼某人的脸和肢体语言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感受,对吗?从小我们就被教导,笑脸是一种意思,皱眉却代表完全相反的意思。挺胸抬头是骄傲的表现,垂头丧气则代表了悲伤。
这个假设有一个大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面孔和身体不会以这样简单直白的方式出现。快乐的人有时会微笑,有时不会。有时他们甚至会哭泣(比如在婚礼上)或是在悲伤时微笑(在思念已故的挚爱姨母时)。同样,一个皱眉的人可能是生气或只是在努力思考,甚至是在消化不良的情况下。事实上,没有任何一种情绪具有特定的、一致的表达方式。
大量科学研究证实了这些观察。当我们在人们的脸部放置电极以记录肌肉运动时,会看到面孔的主人表达相同的情绪时,面部的肌肉会以不同的方式运动。就身体而言,数百个研究表明,同一情绪在不同样例中由不同的心率、呼吸、血压等因素构成,而并非千篇一律的样板式构成。
即使是在大脑中,我们注意到单一的情绪,例如恐惧,也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大脑模式处理,无论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人之间。这种多样性不是随机的——它依赖于你所处的情景。
简而言之,就感知他人的情绪而言,面孔和身体并不会提供标准答案。
简而言之,就感知他人的情绪而言,面孔和身体并不会提供标准答案。相反,个体与个体表达情绪方式的差异才是常态。你的大脑可能会自然而然地开始对某人在情景中的动作做理解,这一过程使你能够猜测个体的感受,但你始终是在猜测,而非觉察。如今,我已经非常了解我的丈夫,能明白他皱眉何时意味着他在困惑,又何时意味着我最好还是别出现。这是因为我有着多年的经验,来理解他的面部运动在不同情况下所代表的含义。然而,一般而言,人们的肌肉运动非常多样。现代文化流行训练情商,我们需要了解这样的多样性,并确保你的大脑能够自主理解它。
第二个有缺陷的假设是,理性思维能控制情绪。情绪常被视为需要付出认知力才能驯服的内在猛兽。然而,这个观点根植于大脑演化的伪科学论。关于情商的书籍和文章声称,你的大脑中有一个从爬行动物那里继承来的内核,而你从哺乳动物那里继承来的野性、情感脑层包裹着这一内核,而上述这些都被人类独有的逻辑脑层包裹并控制着。自1950年以来,这种叫“三位一体大脑”(triune brain)的三脑层观点都很流行,却缺乏现实依据。大脑并非分层进化的。大脑就像公司,随着规模的扩大会调整组织。人类的大脑与黑猩猩或猴子的大脑之间的区别不在于脑层,而在于微观层面上的的布线*。如今,已经发展了数十年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你的大脑中并没有特定的部分专门用于思想或是情感。当数十亿的神经元一同工作时,两者都是由你的整个大脑协作产生的。
*译者注
大脑的微观布线,即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映射情况。
虽然三位一体大脑论纯属虚构,但却引发了很成功的公共关系运动。就算是三位一体大脑论已经被脑演化专家证伪的数十年后的如今,人们仍然会用“蜥蜴脑*”(lizard brain)这样的短语,并相信情绪是大脑的微小回路在受到正确诱因时,不受控制地激发而成的。而且,在某些深处,认知和情感仍在生物层面战斗。毕竟在西方文化中,许多人就是这样体验情感生活的,就好像情绪方面想要做冲动的事情,而认知方面会抑制这样的冲动。这些令人信服的经历-——情绪上的失控和理性上的控制——并没有揭示它们在大脑中的潜在机制。为了提高对情商的理解,我们必须抛弃大脑的运行机制是脑层之间的博弈的想法。
有理有据地定义和实践情商的方式源自现代神经科学视角对大脑功能的解读,称作构建(construction):科学家发现,大脑根据需要自动且动态地产生所有的思维、情绪和感知。这个过程完全是无意识的。看似你有类似反射的情绪反应,且毫不费力地感知到其他人的情绪,但其实,你的大脑在做着其他毫不相关的事情。
总结来说,你的大脑最重要的任务并非思考、感受甚至观察,而是维持你身体的活力和健康,确保你能够生存并茁壮成长(并最终生育)。你的大脑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就像老练的预言家,大脑在持续预测着。它的预测最终会变成你体验到的情绪和你从他人那里感知到的情感表达。
*译者注
蜥蜴脑,又称爬行脑,在三位一体大脑理论中认为其是大脑最为原始的部分,掌控运动。
你的大脑存在于一个无光无声的盒子中,名为头骨。它所接收的是世间正在发生之事的感官作用——躯干传感器传递的声、光、气、味、触——并且要推测是什么引发了这些知觉。因为,不同的声、光、气、味、触有着不同的诱因。为了做出这些推测,你的大脑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在过去类似的情况下,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知觉?从演化的角度,又是什么对你的生存有益,并且为了生存繁衍会继续被需要?根据所处的特定情景,你的大脑能够结合过去的经验来对这些感知做出最恰当的反应。以史为鉴,你的大脑不断预测着你要经历的每一件事、做出的每一个动作,以此来猜测世间发生了什么,以及你该如何去应对。
从大脑的视角来看,身体不过是又一个可理解的信息源——心脏的跳动、肺部扩张的拉力、发炎导致的发热等等。这些身体变化在客观层面上并无情感意义。例如,胃痛的诱因可能是厌恶、焦虑,又或者单纯是饿了。因此,绝大多数时间,大脑都在对你的身体需求(水、葡萄糖、盐)进行微预测,并试图在需求出现之前满足它们。在此过程中,你的大脑还会预测这些生理变化带来的感受,例如,感知到你的心脏在胸腔中怦怦直跳,以及你应该采取什么行动。这些持续不断的预测——是自主且无意识地发生的——形成了你所想、所感、所见、所嗅或以其他方式所体验到的一切的基础。情绪、思想和认知就是这样产生的。
因此,情商所需要的是能通过预测以制造大量且灵活的情绪的大脑。在棘手的情况下,通过过去的情绪,你的大脑将构建最有效的情绪来提供帮助。如果你的大脑有很多可选项,你将会更有效率。如果你的大脑只能做出刻板的快乐笑脸和撅嘴的悲伤,那么这就会是你在他人身上所体验和感知到的全部。但如果你的大脑能够让你皱眉地愤怒、微笑地愤怒、瞪大眼睛地愤怒、眯眼地愤怒、大喊地愤怒、无声地愤怒甚至是与他人一起地愤怒,那么你的大脑就能够更加细微地根据所处的情况调整你的情绪和行为。换句话说,你拥有了更好的情商工具。
当你学习新词汇时,你就造就了大脑的微布线,让它有能力构建新的情感体验。
这种能力被称为情绪粒度(emotional granularity),我和我的学生在约20年前发现了它。我们要求数百名测试参与者在手持计算设备(这是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记录下他们全天的情绪。从数据中,我们发现人们使用相同的情感词,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同样的事情。例如,一些人使用类似“愤怒”、“害怕”和“悲伤”来表达完全不同的体验,而另一些人会交替使用这三个词来表达“感觉不好”。
情感粒度有点像品酒。葡萄酒专家能够察觉到风味及其细微的变化,即使是来自于同一葡萄园的不同批次。经验较少的人可能无法品尝出这些区别,但或许他们至少可以把黑皮诺*和梅洛或赤霞珠区分开来。葡萄酒小白很难做出这些区分,或许他可以区分开干葡萄酒和甜葡萄酒**,或者对他而言它们尝起来都只是酒精。
*译者注
赤霞珠、梅洛、黑皮诺都是常见的酿酒红葡萄品种,所酿的酒在颜色、口味和口感上存在差异。
干葡萄酒和甜葡萄酒是两种葡萄酒类型,在口味上的区别主要存在于含糖量,甜葡萄酒的含糖量更高。
同样,表现出高情感粒度的人是情绪专家。他们的大脑能够自动构建具有细微差异的情绪体验,例如惊奇、诧异、吃惊、惊呆、震惊。对于适度情感粒度的人而言,这些词可能表达了相似的概念——“惊讶”。对于情感粒度较低的人而言,这些词可能都只对应着情绪激动。
情感粒度是情商的关键因素。如果你的大脑能够自动构建出不同情感,并很好地区分它们,那大脑可以更好地根据你所处的情景调整你的情绪。你也更有能力在瞬间预测和感知他人的情绪。你了解越多的情绪,你的大脑也越能从别人的行为中自动构建情绪含义。虽然你的大脑永远只能猜测,但当它有着更多的选项时,它能够正确猜测的可能性会更大。
如何使你的大脑产生更多样的情绪并提高自己的情商?一种方式是学习新的情感词汇。每个新词汇都会使你的大脑有能力做出新情绪的预测,你的大脑可以将其作为构建未来体验和感知并指导行为的工具。并非认为其他人是一般性“高兴”,学着去区分更多的细节,而不是做出“其他人是高兴的”笼统判断。他们是“喜出望外的”,“心满意足的”,还是“心怀感激的”?他们是“生气的”,“愤慨的”,“厌恶的”,还是“愤懑的”?更细的情感粒度可以让你的大脑为一系列不同的行为做好准备,而更一般性的情绪(愤怒、高兴)会提供更少的信息,并限制你的灵活性。
通过扩大情绪词汇量来提高你的情商是具有神经科学基础的。你的大脑并非静态的;它能够根据经验重新自我布线。当你专注于学习新词汇——情感相关的或是不相关的——你都在塑造大脑的微布线,让它更有能力构建这些情感体验与对他人的情感感知,并在未来更加轻易地完成这些构建。总之,你学习的每一个情感词汇都是未来的情商新工具。
能够构建更加细微情感体验的人,有超出预期的社交优势。耶鲁大学情绪智力中心*的研究显示,拓展孩子的情感词汇知识,能够提升其在学术上的表现以及社交行为。表现出更高情感粒度的成年人通常更为健康,更少看医生,更少服药,且住院时间更短。
*译者注
耶鲁大学情绪智力中心网站:https://ycei.org/
外语是提升你大脑情感库中新情感词汇的庞大来源。你可能已经知道了“schadenfreude”,这是一个来自德语的词汇,意思是“因他人的不幸感到高兴”(或者用中文的说法幸灾乐祸)。其他语言中充满了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情感词汇。例如菲利宾语中的“gigil”,表达了“一种想要挤压可爱到令人无法忍受的东西的冲动”,以及“iktsuarpok”,表达了“因纽特人在等待某人到来时的期待和急切的感觉”。当学习到这些外语词汇和其背后的概念时,你将会拥有能力从他人那里到感知这些情感,甚至亲自体验到它们。
有趣的是,情商也知道什么时候不去构建情绪。当你感到不知所措时,请花点时间思考对你感受的非情绪化解释。可能你胃里的那种感受并非焦虑,而是决心。也许那个暴躁的同事只是饿了。与母亲交谈时感到压力并不意味着她说错了什么。记住,你的大脑总是在猜测,且这样的猜测有时会是错误的。
二十年前,当《情商》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时,科学家们还不知道会预测的大脑,或是你听到的词汇会影响你的大脑布线,而情感粒度才刚被发现。毕竟,科学只是我们凭借手头已有的证据对世间之物如何运作的最佳理解。当人们有了新发现,解释有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就是科学的运作之理。许多传统上被置于情感领域之外的因素,例如你的词汇量,都会对你所感、所见、所做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将情商引入现代,我们必须了解到这些因素是什么——即使它们挑战了常识——并明智地运用其来了解他人和自己。
译者:苏打美式;校对:胡夏天;编辑:eggriel
原文:https://nautil.us/emotional-intelligence-needs-a-rewrite-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