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克服压力,战胜困境的能力出人意料的好。研究人员认为,虽然我们的心理抗挫力的一部分是天生的,每个人的抗挫力也可通过后天培养及加强。
罗马尼亚前总统尼古拉·齐奥塞斯库(Nicolae Ceauşescu)在其1974到1989年长达15年的统治下,使国家大部分人口都变得更加贫穷。同时,因其禁止使用避孕药和普及性教育,以及对堕胎入刑的行为,齐奥塞斯库也将罗马尼亚总人口推向了新的高点。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儿童出生在每况日下的环境中。这导致父母不能或者不想养育的下一代不断涌入罗马尼亚的孤儿院,最后人满为患。现在这里大约生活着超过10万儿童。
他们生活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不仅缺少食品和衣物,还有人文关怀,平均下来,每30个儿童仅有一个护工照顾。不论是人际交流,还是玩具,在这儿都几乎没有:孤儿院里的儿童在情感及精神发展上也未能得到足够的帮助。这种剥夺常常会给儿童的身体以及心理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一直影响他们成年后的生活。
在独裁者齐奥塞斯库下台后,许多罗马尼亚孤儿院的孩子都被西欧的家庭所收养。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起,伦敦国王学院的发展研究人员迈克尔·拉特(Michael Rutter)和埃德蒙·索努加-巴克(Edmund Sonuga-Barke)就在科学研究的框架下,接触了来到英国的324位孤儿院孩子中的144名。
这些年轻的研究参与者(其中有21名家境贫困的罗马尼亚儿童,其并未在孤儿院中生活过)都在五岁之前就已经被领养。拉特和索努加-巴克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这些儿童到达英国不久后就对其发展状态进行了调查,在其11至15岁期间又进行了后续的问卷调查以及测试。大约四分之三的人,在22至25岁间又重新参与了调查。通过这种独特的“自然实验”,科研人员对人早期所经历的剥夺可能会给其带来的,从童年一直延续到成年后的影响进行了调查。

这个开创性的研究最主要的一个发现就是:即使在生命的前几年经历了剥夺,很多曾生活在孤儿院里的儿童还是出人意料地正常成长。大多数人都完成了中学学业,进行了职业培训,有一个稳定的朋友圈,且心理承受能力强。然而还是有三分之一在孤儿院生活超过半年的11至14岁的受访者有难以集中注意力的问题,且学习困难。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得不接受心理咨询,寻求帮助。还有足足三分之一的人从一开始就一直处于失业状态。不过还是有五分之一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从未有过任何特别之处,最终成为了一个健康成功的成年人。
是什么决定一个童年生活被灰暗记号所笼罩的人,成为了一个有活力的人?换一种问法:一个人内心的坚强到底取决于什么?
从材料学借鉴的心理弹性概念表示心理抗挫力。同时,这一概念也代表了医学和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重大转变:近几年来,相较疾病相关的课题,科研人员越来越倾向于研究使我们保持健康,促进人类福祉的因素。
内心坚强的三个主要特征
迄今为止已经有上百个关于心理弹性的定义。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以下三点共通之处:第一,心理弹性这一概念描述了恢复到平衡或者初始状态,甚至是获到更高的心理耐受力这一现象。第二,心理弹性并不是一个稳定的数值,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在一生中会发生变化。第三,心理弹性主要产生于遭遇危机和其他逆境并成功应对的经历。
同时,研究人员也愈发了解心理弹性这一现象的生物学基础。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生物体的压力系统。心理弹性特别好的人,其压力荷尔蒙的水平会在承受精神负担后又迅速下降,身体出现的炎症反应也会减轻。通过这种方式,人们能更快得从压力中恢复,或者说他们能开始习惯压力。新陈代谢及心血管疾病在其身上也同样十分少见。
此外,同样不容忽视的事实还有:心理弹性好的人的大脑能产生更多的神经营养因子——递质如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其可加强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连接并且能够建立新的连接。由此产生的突触可塑性不仅可以增强注意力和记忆力,还能加速人类在压力后的恢复。在慢性压力下,海马体中(一个对于记忆特别重要的脑结构)就会尤其缺乏这些递质。诸如抑郁症中出现的智力下降这一现象就与此有关。在2002年发布的一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在抑郁症患者的血液中发现的BDNF含量比健康对照者少。相反,在海马体中被注射过BDNF的啮齿动物学习更快,在决策任务中更少犯错误。
我们在神经生物学上的基本特征主要由基因决定。这一观点也在对罗马尼亚孤儿院儿童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例如,影响神经递质5-羟色胺和多巴胺活性的遗传因素在心理弹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携带多巴胺转运体基因变体DAT1的前孤儿院儿童更常受到注意力和集中能力问题的困扰;反之,短血清素转运体基因,即5-HTTLPR的携带者情绪则更加不稳定。据猜测,5-HTTLPR的短变体可能会导致从突触间隙回到神经细胞的血清素数量降低。
然而,能对人体造成影响的并非只有遗传特征。“不良基因”并不一定会引起问题;只有在其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出现问题的风险才会增加。一系列与双胞胎相关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现在,表观遗传学家主要致力于这种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他们较新的一个研究分支就在探索遗传信息何时以及如何在身体的细胞中被读取。在读取过程中至关紧要的生物化学“开关”会被环境激活或关闭。而这一切在母体内就可能已经发生了,不过成年后的经历也会改变基因表达。
动物实验证实,表观遗传标记甚至会传给后代。而瑞典的一项研究表明,这也可能在人类身上发生。在那里,研究人员收集了于1890、1905和1920年,该国一东北偏远省份Överkalix出生的人的医疗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被调查者的子孙的记录以及收成、食品价格的历史记录进行了比较。
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Institut)的社会医学家拉斯·奥洛夫·本内(Lars Olov Bygren和Gunnar Kaati),以及伦敦大学学院的马库斯·彭布雷(Marcus Pembrey)已经证实,食物供应过剩具有长期的负面影响这一推断:如果祖父的童年时期食物充足,他们的孙子患糖尿病的风险将上升到原有的四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我们的饮食显然不仅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也影响我们的子孙后代。表观遗传信息的遗传是否会对后代的心理抗挫力造成影响,还有待澄清。不过,这一怀疑的可靠性是显而易见的。
哪些机制决定了人的心理抗挫力?现阶段,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重要的保护因素。首先必须提到的是社会技能和人际关系。
简要解释
剥夺
描述了一种缺失,或被夺走的状态。缺失的可能是环境的刺激(感觉剥夺)或缺乏关怀(情感/社会剥夺)。一个人没有从外界获得任何对其良好发展而言所必要的东西。
自然实验
实验室研究的基础是,实验对象将随机分配到特定的实验条件。然而,由于伦理原因,这种做法往往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自然实验中,研究人员将观察其未曾干预的事件的影响,如自然灾害,战争或经济危机。例如,心理弹性的研究人员就研究了1944-1945年的荷兰冬荒,1967-1970年的尼日利亚内战,1998年的加拿大魁北克冰雹,2005年的美国南部卡特里娜飓风的后果。
心理弹性
这一概念来源于拉丁文“韧性”(跳回,弹回)。它描述了在不利的生活条件下或之后维持或恢复心理健康的过程和能力。
什么导致了人体内部的压力
自主神经系统,尤其是交感神经系统,调节着脑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它会影响控制动作的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的活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简称:HHN轴)反过来将皮质醇释放到血液中。一种名为细胞激素的特殊递质将作用于大脑,免疫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之间的交流。
如果我们感到有压力,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递质就会加倍释放在大脑中。我们可通过血压升高和呼吸加快等方面观察到这一现象。随着更多的氧气进入肌肉,身体准备好进行所谓的“战或逃”反应。不久后,肾上腺在血液中释放出应激激素皮质醇。其同样具有推动的作用:它会促进肝脏中葡萄糖的产生,增加人的警觉性和注意力。免疫防御的一部分也会在压力中被激活,以便能够快速对抗病原体等物质。
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激素和神经递质抑制性的特点变得重要。例如,皮质醇就可以防止过度免疫反应的发生。因此稳定状态,有机体的内环境的平衡状态,又可重新被建立起来。一个健康的压力系统反应迅速而适宜,又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恢复平静。反之,如果它不断保持兴奋状态,新陈代谢,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都将出现问题。
有赖于免疫细胞对皮质醇作用的抵抗性,后者可保护自身免受应激激素的过量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在慢性压力下,炎症的反应可能更加强烈,从而导致过敏以及肥胖症,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其他问题。
更严重的炎症反应也可以引发所谓的“病态行为”:疲劳和嗜睡,食欲不振,无精打采,痛觉更加敏感以及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都是可能产生的结果。因此,持续的压力可以引发类似抑郁症的状况。长期或非常严重的压力也会抑制促进神经细胞和突触形成的神经营养因子的活性。这可能还会影响对记忆力尤为重要的海马体。对于长期处于压力之下的人来说,其脑部平均面积要小于受压力较小的人群。根据研究,这可能是引发创伤后疾病的一个可能的危险因素。
心理弹性好的人表现出更强烈的亲社会行为,他们有更积极的自我形象,更积极地面对问题。这样,他们也更有可能建立和维护一个社交网络。这反过来又为其提供情感支持,实际帮助及榜样——如更好地从危机中脱颖而出的人。
能设身处地为他人思考的能力及乐于助人的倾向也在心理弹性更好的人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他们更乐于为同胞谋福祉,从而加强与他人的联系。
压力如何成就我们,又如何摧毁我们?
压力在我们的体内暗流涌动,一生当中都在破坏身体和大脑,造成毒性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延长寿命
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对免疫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以及激素水平都有积极影响,而这一事实研究人员已经确认了多次。2010年,来自杨百翰大学的心理学家朱莉安娜·霍尔特-隆斯泰德(Julianne Holt-Lunstad)和蒂莫西·史密斯(Timothy Smith)评估了共计30万人以上参加的近150项研究。据研究,稳定的社会关系甚至会延长人的寿命——且这一推断不受年龄,性别和初始健康状态影响。
此外,心理弹性好的人也拥有相对较强的内聚力的感觉。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一概念就深深影响了医学及社会学家亚伦·安东诺维斯基(Aaron Antonovsky)。它描述了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具有高度内聚力感觉的人对其所经历的事情都会有相同的感觉。他们更倾向认为危机和命运的打击是可以解释的,并且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资源来战胜它们。这使得这些人格外耐压。心理弹性的另一个支柱则是认知灵活性。心理学家把它定义为重新评估自己的经验和观点,灵活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开创了一种培训,帮助人们改变“这一切没有任何意义”或“我无法做到这一点”等灾难性的想法。塞利格曼说“学习保持乐观”是认识和重新解释这种毁灭性信念的重要工具。
然而,寻求更深层次的意义和积极的一面,并不意味着刻意忘记痛苦的经历。例如在离婚或失业后,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悲伤或焦虑的情绪也是非常正常的。然而,有心理弹性的人更容易接受他们所经历的,甚至看到重头再来的机会。这也反过来加强了他们的抗挫力,使其能采取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向他人寻求帮助,也使其坚定自己能排除万难实现目标的信念。
此外,他们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和幸福感。来自加利福尼亚的科学家就在2008年的一项研究中就证实了这一点。研究人员调查了4000多名年轻人饮酒、抽烟以及其他有害健康的习惯。分析证实,与父母关系良好,且有良好榜样的青少年对于不健康的行为倾向更低。
运动,均衡饮食,以及戒烟,戒酒不只是对身体有益处。平均而言,爱运动,积极的人心情更好,更耐压。因此,当他们公开演讲时,其体内释放的应激激素也更少。积极的生活态度并不仅仅增加了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机会。
参考文献
Holt-Lunstad, J. et al.: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Mortality Risk: A Meta-Analytic Review. In: PLoS Medicine 7, e1000316, 2010
Karatsoreos, I. N., McEwen, B. S.: Psychobiological Allostasis: Resistance, 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I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5, S. 576–584, 2011
Levone, B. R. et al.: Role of 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in Stress Resilience. In: Neurobiology of Stress 1, S. 147–155, 2015
Mistry, R. et al.: Resilience and Patterns of Health Risk Behaviors in California Adolescents. In: Preventive Medicine 48, S. 291–297, 2009
Rutter, M. et al.: Effects of Profound Early Institutional Deprivation:
An Overview of Findings from a UK Longitudinal Study of Romanian Adoptees.
In: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 S. 332–350, 2007
翻译:蒋陶敬阳
编辑:EON
Resilienz: Was die Psyche wachsen lässt
Sozial, optimistisch und aktiv Resiliente Menschen zeigen eine flexiblere Stressreaktion, haben weniger Entzündungsmarker im Blut und ein anpassungsfähigeres Gehirn als andere Zeitgenossen. Zu den wichtigsten Resilienzfaktoren zählen soziale Beziehungen, ein optimistischer Denkstil, aktive Stressbewältigung und eine gesunde Lebensweise. Die psychische Widerstandskraft profitiert insbesondere davon, dass wir Herausforderungen und Krisen erfolgreich meist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