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会被那些打着 “猎奇”、“搞笑”、“抽象”等标签的帖子吸引,并点进去一刷就是几十分钟?你小时候有没有在上课时偷偷看《阿衰全集》,然后憋笑到脸红?你是不是也有一个朋友的幽默感出神入化,你连夜背梗也赶不上这个“天赋型选手”?
相较于上瘾,抑郁,焦虑这些沉重的话题,“幽默”的严肃性好像一直被低估了。然而,幽默(Humor)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语言能力,承载着我们进一步了解人类认知的关键信息。在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一片小天地中,来自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的学者们已经默默研究笑话一个世纪了。其中,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学者们认为幽默是一种整体的“现象”,而语言学的学者们却在尝试把幽默再次细化拆分,研究其机制。总体而言,让人发笑的事物是有一定语言学规律的。
掌握这些规律,无需熬夜背梗,你就是笑点制造机。
幽默是什么?
幽默可以被简单理解为引人发笑的语言和动作。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将幽默放到社会语境下,就没有这么简单了。有的笑话的笑点十分复杂,需要讲述者和倾听者都具备对某一事物相同的认知水平,并且还需要有能力知道对方的认知,即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能力。
那么,在学术的语境下,幽默究竟该被如何定义呢?
剩余内容需解锁后查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