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由国际研究团队参与的意识合作研究在《自然》杂志正式发表,为人类理解意识的本质迈出了重要一步。该研究首次系统地对比测试了神经科学中两大意识理论——整合信息理论(IIT)与全局神经工作空间理论(GNWT),但研究发现两者都未能完全解释意识的产生机制。此次研究由名为Cogitate Consortium的跨学科联盟组织完成,集结了意识研究领域的众多代表性学者。
研究团队采用“对抗式合作”(Adversarial Collaboration)方式:不同理论的支持者共同制定实验设计、预测及失败标准。研究围绕三条预注册的核心预测,系统性地检验了IIT和GNWT对意识的解释能力。
第一条预测关注意识内容在大脑中的编码位置:IIT认为意识内容应主要在大脑后部(如视觉皮层、颞叶等感知区域)被解码,而GNWT认为前额叶皮层(PFC)对意识至关重要。
第二条预测涉及意识内容的维持方式:IIT预测在整个知觉持续期间,后部皮层应保持对内容的持续激活;而GNWT预测意识的产生依赖于刺激开始和结束时前额叶区域的瞬时“点火”(ignition)响应,中间阶段则处于沉默状态。
第三条预测则关注意识所依赖的脑区间连接机制:IIT认为意识依赖于后部皮层不同感知区域之间的持续性高频同步(如γ波);而GNWT认为应存在前额叶与高阶感知区之间的远程、短暂同步,以实现意识内容的全局广播。研究团队通过功能性磁共振(fMRI)、脑电图(EEG)、磁脑图(MEG)和脑内电极(iEEG)等多模态手段,对256名受试者的脑活动进行了详细记录与分析,全面检验了这三条预测在神经层面上的表现。
在实验过程中,被试需要观看呈现不同信息的视觉刺激图像(如面孔、物体、字母等),每类图像包含不同方向、身份和时长。研究者分析不同脑区的活动,以评估是否符合各理论的预测。研究发现,IIT与GNWT均未能全面解释意识的神经机制,部分预测虽被支持,但关键假设均遭挑战。
实验显示,与意识内容相关的信息主要存在于视觉皮层和颞叶等后部感知区域,而非长期被视为核心的PFC,质疑了GNWT对前额叶“点火”机制的关键预测。同时,研究未能观测到IIT所主张的在后部皮层持续、高频的同步连接。此外,尽管PFC在任务无关的类别表征中敏感,但未表征身份,这引发了有关PFC是否参与广泛的意识广播的疑问。
此次研究首次采用对抗式合作+多模态成像+大样本+预注册假设,为理论验证提供更高透明度与严谨性。尽管结果未一锤定音,但为两大理论的修正与新模型的构建提供了丰富数据与思路,也为整个意识科学提供了开放协作的研究范式。
参考文献:Cogitate Consortium, Ferrante, O., Gorska-Klimowska, U., Henin, S., Hirschhorn, R., Khalaf, A., … & Melloni, L. (2025). Adversarial testing of global neuronal workspace and 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ies of consciousness. Nature, 1-1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