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科学

你理性吗?不,其实你只是迷之自信

评论 (3)
  1. ziyu说道:

    提到蛮现实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基础。经常遇到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

    公众号上的英语单词卡片
    我:您的内容完全复制webster,并且打上自己的水印,会不会有侵权的问题?
    群众:有本事你做啊,你自己不做还批评别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一本论述“如何做社会科学“的著作
    我:这本书没有参考文档,和实验数据,怎么证明理论成立?推荐的价值在哪里?
    答:这本书写的内容符合我的经历和价值判断。

    大概率上,我同意这篇文章所提到的,我们自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更容易坚持自己的立场。或是当听到不符合自己立场的言论时,争取”我是对的“的心情远远大于”我想思考你的观点“。比无知更可怕的事情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但仅从这篇文章来讲,存在一个矛盾,我凭什么相信这篇文章呢?它里面所讲的斯坦福实验是如何做的?结果可以被接受么,或者多大程度上可信呢?我不知道。所以比较麻烦的是,我们很容易从一篇新闻报道中接受观点,但这个观点多大程度上是负责任的?并不清楚。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如上面提到的那本没有数据的”如何做社会科学“一样,公众的“错误印象“本身可能就是由这些”未经检验“的媒体所构建的。

    基于这个观点,且我同意很难在这样的文章中做数据证实。我更倾向于认为媒体的价值在于开放思想,而非提供定论。在推翻敌人的时候,把自己放到悬崖边上,树立另外一个未经证实的观点,是不明智的。

    然而,比这更困难的是,我认为我们要承认,即使自然科学研究,也不可能是完美的”理性“。我们在选择课题的时候基于主观,我们在选择实验方法的时候,是基于个人的思考,当然。我们也可以讲,有一系列的同行评审,以规模为代价,弥补个人的不足,达到总体上的”客观理性“。但问题在于,我们毕竟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互联网沟通你我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发展”另一种文明“的可能性。

    所以,万一有一天,发现我们都错了呢?

    要如何面对一无所知的世界,重建自己存在的价值呢?

    我想,这种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担忧,才是我们拒绝相信不同意见的根源吧。

  2. ziyu说道:

    提到蛮现实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基础。经常遇到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

    公众号上的英语单词卡片
    我:您的内容完全复制webster,并且打上自己的水印,会不会有侵权的问题?
    群众:有本事你做啊,你自己不做还批评别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一本论述“如何做社会科学“的著作
    我:这本书没有参考文档,和实验数据,怎么证明理论成立?推荐的价值在哪里?
    答:这本书写的内容符合我的经历和价值判断。

    大概率上,我同意这篇文章所提到的,我们自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更容易坚持自己的立场。或是当听到不符合自己立场的言论时,争取”我是对的“的心情远远大于”我想思考你的观点“。比无知更可怕的事情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但仅从这篇文章来讲,存在一个矛盾,我凭什么相信这篇文章呢?它里面所讲的斯坦福实验是如何做的?结果可以被接受么,或者多大程度上可信呢?我不知道。所以比较麻烦的是,我们很容易从一篇新闻报道中接受观点,但这个观点多大程度上是负责任的?并不清楚。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如上面提到的那本没有数据的”如何做社会科学“一样,公众的“错误印象“本身可能就是由这些”未经检验“的媒体所构建的。

    基于这个观点,且我同意很难在这样的文章中做数据证实。我更倾向于认为媒体的价值在于开放思想,而非提供定论。在推翻敌人的时候,把自己放到悬崖边上,树立另外一个未经证实的观点,是不明智的。

    然而,比这更困难的是,我认为我们要承认,即使自然科学研究,也不可能是完美的”理性“。我们在选择课题的时候基于主观,我们在选择实验方法的时候,是基于个人的思考,当然。我们也可以讲,有一系列的同行评审,以规模为代价,弥补个人的不足,达到总体上的”客观理性“。但问题在于,我们毕竟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互联网沟通你我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发展”另一种文明“的可能性。

    所以,万一有一天,发现我们都错了呢?

    要如何面对一无所知的世界,重建自己存在的价值呢?

    我想,这种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担忧,才是我们拒绝相信不同意见的根源吧。

回复给 ziyu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需的地方已做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