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深度认知科学

你能找到谎言的马脚吗

测谎仪?这里有你需要知道的。

分享
分享

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人们提出了许多关于我们有能力发现他人谎言的说法。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写到,“有眼可看、有耳可听的人可能会说服自己——凡人无法保守秘密。如果他闭口不言,他的指尖也会喋喋不休;他的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背叛的气味。” 除此之外,根据公元前900年的 一段印度教文本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认为,当一个人在撒谎的时候,会用大脚趾蹭地,并且还会出现发抖,用手指拽发根等现象。

直到现代,在美剧《别对我撒谎》(Lie to Me)中,虚构心理学家卡尔·莱特曼(Cal Lightman)通过解读面部表情来识别说谎者。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咨询机构提供收费的测谎能力训练营。更不用说油管上不计其数的测谎教程。你和你的亲友也有可能有你们独特的一套侦查谎言的方式。但是,我们真的需要依仗直觉这种东西吗?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已经对所有这些长期存在的猜测和主张,进行了实证检验。

的确,关于测谎力的研究[1]至少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之前,已发表的相关论文也不胜枚举。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由前文中提到的弗洛伊德和印度文本,所引出的两个关键问题,即,普通人探测谎言的能力到底有多强;以及,如果存在的话,什么样的行为标志着谎言?

– K. PARK –

为了回答第一个问题,研究员们通常会给被试看一个视频,视频里有一个人在讲一段故事。在一些研究中,这些视频来自现实生活中,在其他研究里,视频是请演员演的。不过在这两种情况下,研究员们都知道说故事的人中哪些在说谎。被试的任务就是判断出视频中的说话人是不是在说谎。

比如说,在1991年的经典实验中[2],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Paul Ekman)和莫琳·奥沙利文(Maureen O’Sullivan)给被试看了几个护理学学生的视频。视频中,学生们在一边看视频(但该视频不在被试的视线范围内)一边大声地用积极的语言描述该视频的内容,并且形容自己当下轻松愉快的心情。

然而事实上,视频中只有一半的学生是真的在看一个表现美丽田园风光的电影;另一半的人实际上在看令人毛骨悚然和令人沮丧的视频——所以,他们附和着说的话语和表现出来的轻松心情其实是假的。为了让这些撒谎的学生装的更像,研究员骗他们说,装得越像就越有可能变成一个成功的护士(呃,这可能不完全正确)。

与此同时,该实验的被试——也就是被要求分辨谁在说谎的人——都是一些测谎专家,比如法官,精神科医生,刑事调查员。尽管这些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可能很在行,但是他们在该项实验中并没有成功地判断出谁在说谎,而且他们对这些人说谎指数的评级,和随便乱写也没太大区别。

– Stephan Schmitz –

这个问题的争议在,当事关重大时,撒谎可能更难伪装,所以欺骗可能会通过他们的行为泄露出去。

如果那些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测谎的人都不能胜任这一挑战,那么普通人岂不是更不可能了?确实,我们是真的不行。这一经典研究已被大量实验证实,这些研究的被试包括门外汉和专业的检察员,所有这些都指向同一个结论:一般来说,人们真的不能根据别人说话或者行为的方式,来判断他们是否在说谎。

该领域研究的批判观点认为,该类实验的结论并不能推广至生活,因为,在科研实验室的场景下,实验助手(在上述例子中,是那些护理学学生)是在引导下撒谎的,也就是说,不管他们是否被被试信任,对他们来说都没有明显的后果,然而在实验室之外的场景,撒谎者的人生却有可能全由他们伪装的能力来决定。因此,争论点在,当事关重大时,说谎者就更难伪装,所以欺骗可能会通过他们的行为泄露出去。

但是,仔细想想,你有多少次抓住别人说谎,又有多少次自己说谎时被别人识破?这里不仅指那些为社交互动而撒的善意谎言,还包括那些一旦被揭露就可能让你的生活天翻地覆的严重谎话,无论这些谎话是在职场还是个人生活中。我们认为,谎话是很难被识破的(除非撒谎者自己坦白),现阶段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了我们的观点。

– Sylvain Sarrailh –

研究人员在进行欺骗的研究时,善于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他们选择了一些特别需要被相信的场景——例如和警察交流。然而,当研究对象观看嫌疑人否认向警官隐瞒任何事情的视频时,他们在区分说谎者和诚实者方面的表现仅略高于随机水平。

另外一项研究借助了一个有趣的事实,也就是当儿童走失而警方并没有有效线索时,家长有时会拜托亲戚在电视上发寻人启事,恳求罪犯放人。但有时,这些被信任的亲戚实际上就是罪犯。同样的情况再次上演,当人们观看由这些看起来很伤心的亲戚在电视上苦苦哀求的视频时,他们很难分辨出这些人是在说谎,即便他们尝试了,他们的表现也和毫无根据地瞎猜相比毫无优势。

因此,尽管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非常确定地认为不诚实的人会表现异常,但科学却证明,人们是很难分辨谎言的。更重要的是,这并不是说采用平均水平来概括所有人的测谎能力,具有一定的误导性——而是有证据表明,人们在测谎能力上的差异,小的惊人。先前声称某些特定人群——如焦虑依恋人群或精神病患者——天生是测谎专家的说法,已被证明在统计学层面是有缺陷的。

– Margarita Petrianova –

总体而言,说谎的人看起来不紧张,也不会回避眼神接触,就跟说真话的人无异。

为什么人们很难分辨谁在说谎呢?有如下两种解释:其一,并不存在一种百分百正确的行为能直接显示这个人在说谎;其二,就算有能一眼辨谎的行为,我们也不能很快识别出来,或人们也没法对此采取行动。

在现代社会,到处都是心理学传言[3],声称说谎会从身体上的焦躁、紧张、僵硬和回避显露出来。这样的观念是对的吗?谎言和欺骗行为会系统地渗透到说谎者的行为中吗?简而言之,答案是否定的。正如上述研究所示,对于说谎者行为的分析表明,整体而言,说谎者和说真话的人在行为上并没有太大区别——在日常情况下,在实验室研究中,在他们的自由可能受到威胁的现实生活环境中,都是如此。也就是说,当研究者们把许多过往研究的数据放在一起,这些结果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即,相较于说真话的人,说谎者并不会显得格外的紧张,他们也不会躲避他人的视线。不过,他们的确会比说真话的人少做一些肢体活动,但是这个变化也是微乎其微的,这意味着对于尝试测谎的人来说很难捕捉。

在一个20年前的一篇详尽的综述中[4],贝拉·德保罗(Bella DePaulo)和她的同事们得出结论:“谎言的外表和声音都是无力的。”阿尔德•维吉(Aldert Vrij)及其同事在最近的文献综述中[5],再次肯定了这条结论,并且补充道“当只关注行为时,人们注定只是个平庸的测谎者”。最近的一个研究的思路是[6],我们是否能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谎言(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现行为迹象)?但这方面的证据充其量也是模棱两可的,离实际应用还差得远。

当然,有一种可能性是,某些撒谎行为表征实在是太广为人知,以至于撒谎者本人就会有意识地避免这些行为,比如,回避对视是一种被广为人知的撒欢的行为,他们就会在撒谎的时候直视对方的双眼。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是否存在一种行为表征是人们无法轻易控制的?也就是说,撒谎的时候,这些行为能被测谎仪或受过训练的专员检测到。

– Andreas Lie –

一个可能的例子是“微表情”——一种由于情绪产生的微小而迅速的面部肌肉收缩。这个概念因电视剧《别对我撒谎》而广为人知,人们认为,对于没有接受过训练的观看者来说,这些表情几乎难以察觉。然而,大量研究向该概念的信徒们泼了一盆冷水。经过对面部肌肉视频的逐帧视频分析表明[7],人们实际上很少做出微表情,此外,当一个人说谎时,微表情出现的频率似乎并不高。

那么,我们该如何分辨谎言呢?根据常识,唯一一种可靠的测谎方式,就是从说谎嫌疑人的话语中找出与你所认知的事实有出入的部分。在长达一个世纪的研究后,科学家们对于警察的唯一建议就是,根据现实背景给的线索找出谎言的马脚。警察可以先让那个嫌疑人自述和犯罪案件有关的全部经过,包括自己的不在场证明或者可以证明他们无罪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他们对警方所持有的信息一无所知,嫌疑人可能会无意中说出与其他相关且可靠信息有出入的话,因此,警方便可以判定他们在说谎。

尽管大量科学证据显示出,“蓝光”并不会在说谎者说谎时亮起,但相信谎言可以以某种方式被侦察到的想法,却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之前,而且这样的迷思看样子不太可能很快消失。许多现代人的休闲活动都依赖于人们无法察觉的谎言,但相信我们可以(或者至少可以)尝试这些内容:比如棋牌游戏,或者BBC经久不衰的保留游戏节目“我会骗你吗”。

在许多情况下,心理学上认为的测谎故事其实是具有双重性的:不幸的是,满口扯谎的人——比如在美国情景喜剧《宋飞传》(Seinfeld )中的乔治·科斯坦萨( George Costanza)或者某些政治家——已经觉得说谎无所谓了;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你可以省点事,不用看那些打着“教你如何辨别谎言”的油管视频或者咨询课程了。

后记

胡夏天:这篇文章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了测谎的不科学性。毕竟,谎言是如此常见的一件事,如果有某种途径可以测探言语的真假,那谎言应该早就在演化的历史中被淘汰了。反过来说,生活也正是因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而圆满。

光影:犯罪心理学可能是人们入坑心理学的原因,而微表情却是他们梦想破灭的第一课。殊不知经测谎一役被打入冷宫的的微表情,却已用于心理障碍的检测之中。回到测谎,它并没有因为人眼或传统测谎仪失效而被研究者放弃,尽管饱受弊病,但它依然随神经影像学及机器学习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cp.3971

2.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0003-066X.46.9.913

3.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022022105282295

4.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2555795/

5.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0609913/

6.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188332/

7.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3205594/

作者:Tim Brennen & Svein Magnussen | 译者:胡夏天 | 审校:光影  | 编辑:eggriel | 排版:骐迹 | 封面:Stephan Schmitz | 原文:https://psyche.co/ideas/heres-the-truth-about-how-to-spot-when-someone-is-lying

分享

写留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