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的不确定性和蠕变会导致严重的误诊
根据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的研究,每年美国约有570万成年人受到躁狂与抑郁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的影响。 其中高达82.9%被诊断为该疾病的重症患者。多达75万名儿童和青少年符合I型或II型双相情感障碍的确诊标准。
多年来,这些惊人的数字似乎有增无减。
从1994年到2003年,美国成年人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数量翻了一倍,而儿童和青少年的数量则整整增加了四十倍。
虽然病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公众和治疗社区医疗意识的提高,但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如此多的美国人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多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
美国躁郁症现状
双相情感障碍的特征在于情绪的异常循环,超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历的正常起伏。这是一种衰弱的状态,以狂躁的情绪高潮和抑郁的情绪低谷为典型特征,可能会使一些人的社会功能出现障碍,严重者甚至会失去社会功能。
双相情感障碍造成的患者致残时间比所有癌症或任何主要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癫痫和阿尔茨海默氏症)都要长。
和这些神经系统疾病不同的是,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时间早得多,是在青春期或更早的时候,因病症的严重程度,有些病人的病症甚至会持续一生。
躁郁症会造成高失业率,使工作出现困难,即使完成了本科学业也不能幸免。由于统计数字的出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失业率被认为介于40%和60%之间。
一份从1991年到2009年的流行病学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美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每年的医疗护理费用超过1500亿美元。据估计,该疾病造成的间接损失(其中包括生产力损失,失业和残疾损失)是这个数字的四倍。
研究表明美国人患双相情感障碍症的几率居世界之首
随着年均诊断几率的逐渐上升,美国人曾经或正在经历双相情感障碍这种疾病的几率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
根据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进行的一项11国评估,美国的双相障碍患者的终身治疗率为4.4%,而全球平均水平为2.6%。 此外,美国在八个不同的双相疾病中的有七个排名最高。(根据有关数据,巴西严重抑郁症的患病几率为10.4%,比美国的8.3%要高。)
当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相关研究人员对这一结果进行分析、回应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办法为这种差异给出任何特别的原因。只能提供如基因、文化、环境和医疗保健基础设施这些会指向双相情感障碍的寻常因素。
他们唯一强调的是:精神科医生界定病患的病程并确诊该疾病的方法上可能存在一定问题。
疾病的界定方式是确诊双相病患的核心。界定方式的任何差异都可能导致误诊,或如一些专家开始提出的:美国不断上升的,对双相的过度诊断。
成年人和儿童罹患双相情感障碍的过度诊断
在美国,人们必须满足一套确诊规则才会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例如躁郁症I型的患者至少有过一次躁狂发作,同时关联一次到多次抑郁发作。同样的一套指南指出,只要没有其他症状(包括药物滥用、系统性疾病、神经障碍症和其他精神类疾病),病人即使没有经历过抑郁发作,一次的躁狂发作就足以使医生作出双相的诊断。
因此,躁郁症的诊断既要满足确诊规则,也必须在作出明确诊断之前排除其他疾病的诱因。据医学专业人士,精神科医生正同时面临着这两个方面的误诊率升高。
导致过度诊断的因素
2013年,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的研究人员对七项研究躁郁症过度诊断率的重要调研进行了批判性复查,首要对门诊病人进行了研究。
虽然误诊率在这些研究中完全不同——最低只有4.8%,而最高则达到67%,但五个关键的问题最终将所有的研究联系在一起:
- 缺乏治疗双相障碍的临床经验会提高医生确诊躁郁症的几率。
- 物质滥用中心的医师通常会很快将病人诊断为躁郁症。
- 对于只有躁郁症指定症状(情绪波动、浮夸、情绪高涨、性欲亢进、思维混乱、睡眠需求减少)中的极少部分的儿童和拥有严重家族病史儿童过度诊断的几率通常很高。
-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发布的诊断指南中指出了一些失误,其中许多用于描述躁狂和轻躁狂的标准都不够具体,并且可以指向更宽泛的解释。同样,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将患有抑郁症但没有躁狂症史的人(最初为防止诊断不足而发布的定义)也纳入其中,这一点受到广泛的批评,被指责为更加不具体和不准确。
- 近年来普遍用于躁郁症诊断的“双极谱系诊断测试”(bipolar spectrum)导致了更大的诊断机动性。除此之外,它假定即使不符合传统的诊断标准,具有遗传躁郁症倾向的人也可能经历“软性”的双相情感障碍症。
发生在成人和儿童身上的误诊
根据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临床经验不足,以及对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诊断指南的过度解释,都导致了仅被假定为躁郁症的患者被过度诊断为躁郁症。分析报告中纳入的一项研究指出,37%没有双相情感诊疗经验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作出的双相阳性诊断是错误的。
虽然将责任单纯地归咎为缺乏经验会使事情简单很多,但事实上,医疗人员应用的确诊标准通常非常主观而且容易带来误解。
对于越来越多地接受双相治疗的儿童(甚至是学龄前的儿童)尤其如此。许多人指出儿童患躁郁症的确诊标准并不明确,不同于边缘型人格障碍,几乎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人们在童年期间就表现出躁郁症的症状。事实上绝大多数人认为,躁郁症极少发生在儿童身上。
尽管如此,因为美国最近对儿童躁狂诊断标准的变化,一些孩子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而在过去,类似病症更多被归类为多动症、学习障碍,甚至孩子的性情。
有人认为这不仅仅是误诊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父母、教师和医生会接受双相的诊断,作为对儿童问题行为更易于接受的解释。如此一来,任何情绪或行为问题都可能被认为具有遗传或神经起源,可以对其进行结构化治疗。
(这种模式曾经造成2000年初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儿童服用利他林过度。)
双极谱系诊断测试引发争议和思考
相同的观念也可能会导致成年人被过度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双极谱系诊断测试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它甚至使我们将冲动控制障碍、人格障碍、焦虑症和某些形式的药物滥用都归结为躁郁症。
对于这种分类的批评声音强调:
- 双极谱系诊断测试对双相情感障碍的定义缺乏广泛的认同。
- 这一概念模糊了不同疾病诊断之间的界限,导致诊断可靠性不升反降。
- 这个概念的普及可能会导致“诊断蠕变”(diagnostic creep),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医生可能认为身边人都存在病症的一种现象。
- 双极谱系诊断测试的诊断规则可能会让患者和医生对那些模棱两可、未必指向躁郁症的症状寻求更激进的治疗方法。
同时,这个结论的拥护者认为,这个概念提供了一个框架,通过这个框架确定的是病人可能患有多种疾病的症状和诱因,而不是将症状指向一种疾病,或者将患者身上的多种疾病单独进行治疗。
双极谱系诊断测试无法排除病人患有其他疾病的可能
确诊躁郁症的一个方面是要排除躁狂或抑郁行为的所有其他原因。这意味着排除任何可能与躁郁症特征非常相似的疾病,包括:
- 痴呆,癫痫,脑炎,脑肿瘤或脑出血等脑部疾病;
- 服用如糖皮质激素、处方兴奋剂和左旋多巴(用于帕金森病)等药物可能会引起躁狂症状。
- 库欣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维生素B12缺乏症和透析等代谢紊乱也可能导致躁狂行为
- 精神分裂症在急性期可能与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相似
- 药物滥用,特别是可卡因、摇头丸或安非他明可能会有躁狂症状
为了排除这些原因,特别是对于新的病人和急症病人,医生最好在提供诊断前进行一系列测试。它们可能包括药物筛选,影像学检查(CT扫描,超声波),脑电图(EEG)和诊断性血液检查。
令人难过的是,在许多病患的诊疗上,医生并没有进行这些测试,即使在那些误诊率极高的地方。德克萨斯大学研究人员复查的一项研究表明:近一半(42.9%)在药物滥用中心寻求治疗的人被错误地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虽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药物滥用率确实很高,但通常只有在药物症状完全消失(这可能需要7至14天,甚至更长时间)之后才能作出诊断。很多时候,双相治疗早在那之前就开始了。
如果没有这种排除性症状评估,误诊和滥用的可能性很大。2010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在528名因双相情感障碍获得社会保障残疾的人中,只有47.6%人符合诊断标准。
Sources:
Dilsaver, S. “An estimate of the minimum economic burden of bipolar I and II disord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9.”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1; 129(1-3):79-83.
Ghouse, A.; Sanches, M.; Zunta-Soares, G.; et al. “Overdiagnosis of Bipolar Disorder: A Critical Analysis of Literatur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2013(2013); Article ID 297087.
Merikangas, K.; Jin, R.; He, J-P.;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 in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Initiativ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11; 68(3):241-251.
Miller, S.; Dell’Osso, B.; and Ketter, T. “The prevalence and burden of bipolar depressio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4; 169(S1): S3-S11.
Parens, E. and Johnston, H. “Controversies concerning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in children.”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Ment Health. 2010; 4:4-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