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科幻精神病学观点评论

菲利普·迪克的宗教体验:“神圣之火”

分享

虽然最早的精神分析学家们将宗教视为神经过敏,但是现代精神健康专家已经不再病态化宗教信仰了。无论你是信仰上帝、琐罗亚斯德、德墨忒尔还是月亮女神,当代精神病学诊断对此都不再持有疑问。至少在理论上,我们拥有信仰自由的权利,无需害怕被别人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然而,在真实的宗教体验方面,却仍鲜有进步。当患者坦露说,此时此刻在诊察室耶稣正在和他们谈话,或者说,昨晚月亮女神从窗户飞进他们的房间并且带他们经历了一次月亮上的浪漫之旅,就没什么人愿意理会他们。一旦灵性从抽象的信仰跳跃到真实生动的体验,治疗师们就变得紧张兮兮。

科幻小说作家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在亲身过一次宗教体验后,对其与精神疾病的区别感到迷惑不解。他宣称,1974年的2月,当时他正从一项牙科手术中苏醒过来,他的知觉被一道神奇的粉红闪电惊醒。继粉红闪电之后,他看见了一些抽象画和陌生的工程图纸。一股如火的能量流——他称之为“流动的火”——在他周围穿行,然后停留在他的体内。他在居住区里看到了古罗马场景的叠影,“我环顾四周,看见了罗马!四周都是罗马!军队,石墙,还有铁栅栏。”

一所当地日托中心过去是罗马监狱的所在地。在迪克眼中,日托中里的小孩是被用于喂狮子的基督教殉道者,人行道上的行人都穿着罗马制服,而那个极权罗马帝国又回来了。迪克感觉他是一名正与之秘密斗争的精神战士。在一封给写友人的信中,他写道,“最后,罗马又一次悄悄地浮现,因此,当时抵抗过它的圣灵又来提醒我们,这也并不奇怪。”

虽然这些幻影最终消失了,但是迪克仍被它们深深吸引着。他是这么地着迷,以致写了一份8000页的解说,他称之为自己对《圣经》的解释。作为一名科幻小说作家,迪克将自己训练到可以想象出每一种可能性,无论看似多不可能。于是,他对那道粉红闪电的来源的猜想,是非常奇幻的。他其中的一个理论假设是,某个外星人跑到他的脑里和他共生,并且使他和各个时期的人有了心灵感应的联系。其中一人便是1世纪名为托马斯的基督教革命者。迪克认为,正是通过托马斯,罗马幻影才会出现在他眼前。

迪克的另一个理论假设是,在一个可变换的空间里,他其实是一名基督教革命者,而罗马幻影则由于他和另一个空间的自我相互冲突才出现的。又或者,罗马是存在于和线性时间正交的空间中的一个邪恶宇宙实体,同时在多个时期施行暴政。另一方面,也许这件事都只是源于克格勃心灵感应实验的幻觉罢了。正如迪克的日志接下去的内容一样,他的理论激增。他运用佛教理念、基督教诺斯底派理念、心理学、大脑科学和琼格学说将他看到的景象概念化,他还自嘲了他称为“最小假设”的名词——它只是精神疾病的一种症状。但如果真是如此,人们又会怎么说。

乍看,迪克的宗教体验只是说明他的脑子有问题。然而,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有证据表明他看到的景象并不能简单归因于精神错乱。肯定的是,迪克曾经因为滥用安非他明而得过妄想症,但是他早在1974年前就停止使用婆婆纳了。更重要的是,在经历宗教体验的期间,他的判断力似乎是有所提升的。他更加照顾自己的身体了,做出了更明智的商业决策。应他的指引神托马斯的要求,迪克追回了出版商欠他的版税,收入增加了好几千元。在一次意外中,有个声音叫他带他儿子去看病,后来他儿子被查出患了疝气。迪克不仅判断力更厉害了,也更开心了。他写道,他觉得更圆满和更轻松了。

当代的精神健康专家又能从这样的意外中检测出什么呢?不会太多。治疗师们通常既不会被教导要去辨别良性的精神体验,也不会被训练如何去和有过这种经验的患者相处。从定义上来看,精神病意味着功能的缩减,而非扩增。一项有益的疾病根本不应被认为是一种疾病。虽然有一群标新立异的治疗师们——荣格、莱茵、斯坦尼斯拉夫·格罗夫等——尝试要为精神体验在精神健康领域争取一席之地,但是他们的成功十分有限。

为了找出怎么帮助患者应对此类状况,我们不得不求助于精神教学,像是冥想文学。幻影对于冥想者来说并不普遍,但由几条惯例的指导方针为有过如此经历的人提供实用建议。一般原则是:保持镇定。保持呼吸,仔细观察,不要太过当真,也不要太过于着迷。因为那股火通常会慢慢消失:1976年,迪克感到那股“神圣之灵”已经离他而去了。受到神圣之灵已从他生命中离去这一事情的打击,迪克服用过量高血压药,并且割腕。为了确认他必死无疑,迪克甚至关上车库门,坐进车里,开着引擎。幸运的是,他将药呕吐了出来,腕上的血凝固了,引擎也熄火了。他长寿到见证他的一篇小说被拍成了电影《银翼杀手》(Blade Runner) (1982)。但是,他真正想要的是,再一次体验那神圣之火。

来源:Aeon 翻译:罗杏红!

关于作者
Kyle Arnold -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