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馈赠到工业产物
饭后一份甜品、午后一杯奶茶、日常一瓶“快乐肥宅水”……人类对糖的渴望与生俱来。过去60年间,全球糖消费量翻了两番。食品工业通过设计“极乐点”(Bliss Point),精准调配糖、盐、脂肪的黄金比例,最大化激活大脑奖赏回路,使甜食更加难以让人抗拒。“隐形糖”让人防不胜防,100克番茄酱含糖量高达20-30克,一瓶果茶可能隐藏65克糖。更隐蔽的是,一些成分看似与糖无关(如麦芽糊精、浓缩果汁),却让糖分悄然潜入日常饮食中。
作为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糖的类型按分子结构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常见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双糖有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有淀粉和纤维素。*天然糖广泛存在于水果(如果糖)、蜂蜜(葡萄糖与果糖的混合物)、牛奶(乳糖)以及谷物(淀粉)中,为人类提供了快速代谢的能量。然而,现代饮食中的“糖”更多指向“添加糖”与“游离糖”,其中添加糖指的是食品加工中额外加入的单糖和双糖,游离糖则包含添加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
*注: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葡萄糖+葡萄糖,乳糖=葡萄糖+半乳糖,淀粉=葡萄糖+葡萄糖+……,纤维素=葡萄糖+葡萄糖+……。
饮料类 | 碳酸饮料、运动饮料、果汁饮料、奶茶 |
面点类 | 蛋糕、面包、豆沙包、八宝粥 |
零食类 | 风味酸奶、果脯、蜜饯 |
酱料类 | 番茄酱、烧烤酱、沙拉酱、花生酱 |
菜肴类 | 糖醋里脊、糖醋鱼、鱼香肉丝 |
在营养学上,糖提供的是“空能量”,不含其他必需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而只提供能量。糖提供的能量多了,就可能影响膳食中其他食物和营养素的摄入,造成营养不良。现在全社会倡导“减糖”“控糖”不仅源于此,还在于糖的过度摄入已演变为全球健康危机。
糖摄入过多造成的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和肝病等疾病在全球高发,每年间接导致全球约3500万人死亡。仅2019年,中国因含糖饮料致死的人数就达到4.6万人,而在过去三十年间,因摄入高糖饮料导致的死亡人数增加了95%。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和儿童每天的游离糖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10%以下,理想情况是5%以下。《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倡导人均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超过25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