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科学

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分享

人们总是忍不住将聪明才智与精神疾病联系在一起。在流行文化中,我们常常看到头发乱糟糟的天才在每个物体的表面上写满公式——他们处于才智过人与精神失常之间的边界上。同样地,我们认为艺术家是饱受折磨的灵魂:他们必须与内心的恶魔斗争许久,才能创造出卓越的作品,然后割下一只耳朵或陷入重度抑郁。这些刻板印象背后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几十年来,科学界一直众说纷纭。

关于创造力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关联,一个最广为引用的证据或许是美国神经科学家南希·安德烈森(Nancy Andreasen)的研究。1987年,安德烈森通过她在爱荷华大学进行的采访发现,在创意作家及其家庭成员中,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率更高。这其中包括著名的科幻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美国作家,黑色幽默文学代表人物之一,有《第五号屠宰场》《猫的摇篮》等作品。— Wikipedia

两年后,另一项类似的研究通过采访英国画家和作家,发现情绪障碍的发病率为38%(尽管没有包括对照组)。然而,这两项研究都因为样本量太小、使用了自我报告数据、以及存在采访者偏差而备受诟病。心理学家朱迪思·施莱辛格(Judith Schlesinger)直言不讳地批评这些研究:在她看来,“疯狂天才假说”的科学可信度就和尼斯湖水怪一样,而且这个假说忽略了勤奋与勇气对成功事业的重要性,可能会导致富有创造力成为一种病态。

衡量创造力的难题

研究者面临的两个主要的挑战,是定义“创造力”并确定如何准确地衡量它。“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即对一个开放式问题想出尽可能多的答案的能力,经常被用作一个创造力的代表。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让参与者想出一块砖可能的用途,而一个思维发散的人可能会回答:“镇纸、门挡、临时武器、嫩肉剂……”

相反,当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时,就会出现集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标准化考试就是一个例子——在这类考试中,考生依靠记忆或逻辑来获得正确答案。但是,将发散思维与创造力联系在一起,往往会让我们忽视集合思维在创造性工作(比如科学创新)中的作用。

另一种衡量创造力的方式,是根据人们的职业(例如建筑师或会计师)或他们获得的创造性荣誉(例如普利策奖)来选人。然而,这个方法的问题是,研究者很难确定精神疾病患者是天生就更具创造力,还是艺术创作的孤独增加了抑郁和情绪障碍的发病率。换句话说,我们很难理清其中的因果关系。

富有创意的大脑

神经影像研究发现,极富创造力的人具有较低的潜在抑制(latent inhibition),即过滤掉无关的信息刺激的能力。潜在抑制低的人会把相关或不相关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事物。

更有创造力的人也更难以抑制楔前叶(precuneus)——这是默认模式网络中的一个脑区,它在我们走神或自我反省时尤其活跃。更活跃的楔前叶能让更多信息在大脑中流动,从而将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研究人员检测到,当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近亲在做记忆任务时,他们对楔前叶抑制较少。

楔前叶(Precuneus,图中红色标记处)是顶叶位于大脑半球内侧的部分。楔前叶在楔叶的前方,中间有顶枕沟隔开,与情节记忆、视觉空间处理、自我反省以及意识等一些脑部高级功能有关。— Wikipedia

一些研究者表示,只有轻微的心理疾病与更高的创造力相关。这些人处在一个居中的位置,他们的症状不至于被诊断为疾病,却又足以促进创造性思维。这一观点与2014年的一项研究一致。该研究发现精神疾病与创造力呈负相关,而这可能是因为严重的症状会阻碍生产力。

在一项2012年发表的瑞典研究中,研究者用几十年跟踪调查了约120万人。但他们发现,在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中,精神疾病的病例几乎没有增加(双相情感障碍有小幅增加除外)。然而,作者注意到,有很大一部分精神疾病患者的一级亲属从事科学或艺术行业。这表示轻微的精神疾病症状可能有助于提高创造力。

根据共享遗传易感模型(shared vulnerability model)的基本观点,精神疾病和创造力在基因层面是相关联的。这个模型表示,同一个生理因素可能会导致精神疾病或创造力,这取决于保护性因素(例如社会支持或高智商)是否存在。有研究发现了与这两种状态都相关的基因,例如神经调节蛋白1(neuregulin 1),从而支持了共享遗传易感模型。

这或许也解释了这个现象:尽管精神疾病(例如精神分裂)患者可能会生育力更低、孩子更少,但精神疾病却始终没有在演化过程中消失。创造性思维给予了人们巨大的演化优势:它激发创新,让我们能够发明工具来制造织布机、铁轨——最后创造出智能手机。创造力与精神疾病共享基因意味着,当创造力帮助我们生存时,与精神疾病相关的基因也会在人群中传播。

通过创造力提升精神健康

虽然轻微的精神疾病可能与更高的创造力相关,但他们之间的关联很复杂,并且可能是双向的。连“疯狂天才”的典型人物文森特·梵高也曾使用绘画来缓解抑郁症的症状。

此后,艺术疗法便被用于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及其他精神疾病。无论是在大理石上凿出古希腊神象,还是在客厅里跳舞,发挥创造力都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并降低应激激素皮质醇的水平。在创造力的帮助下,我们无需使用语言便能与自己沟通,并接受自己的情绪。

狂热的科学家、精神紊乱的艺术家……这些被浪漫化的观念经不起科学的检验。朴素的现实是,才智来源于原创性、努力、面对困难的决心,和支持着你的人脉网——这让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富有创造力的天才。

作者:Molly Barker | 封面:Freak City

译者:Mollie | 校对:Orange Soda

编辑:Orange Soda

原文: https://www.discovermagazine.com/mind/the-mad-genius-stereotype-fact-or-merely-fiction

关于作者
Barker, Holly -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发表回复

推荐阅读
精神病学

强迫的红线

我们演化而来的警觉和忧虑...

精神病学评论

精神病学无可救药的傲慢

精神疾病背后的生理原因仍...